诺亚舟幼教: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
孩子过于自我,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,不为别的孩子着想,总是只考虑自己,不愿意帮助他人,但在需要帮助时又依赖别人。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识过强、缺乏助人品质的表现。那么,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助人品质呢?
父母在爱护孩子的同时,应教育孩子关心他人、帮助他人,并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。这对于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和提升社交能力非常重要。
建议1:营造助人的家庭氛围。
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家庭中,要树立一个乐善好施、乐于助人的氛围。年幼的孩子尚未完全成熟,他们的行为选择往往是通过观察和学习形成的。如果家长表现得大方、体贴并乐于帮助他人,孩子也更容易培养出助人的品质。例如,和孩子外出时,遇到残障人士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;每次坐公交车时都给老人让座等。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去做的事情,自己却做不到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有影响力。因此,仅仅说教并不足够。在乐善好施的家庭环境中,父母乐于助人的具体行为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助人的习惯。因此,要想培养孩子乐于分享、善于关心和主动帮助他人,父母们首先要做出表率。
建议2:解释助人行为的原因。
在孩子良好品质的培养过程中,家长需要有耐心,并进行引导。然而,引导的方式和方法也十分重要。许多研究表明,在引导孩子行为时,阐明助人行为的具体理由并强调他人的感受,最能帮助孩子养成友善、体贴的行为方式。这是因为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。因此,在要求孩子帮助他人时,父母要解释为什么需要这样做。例如,告诉孩子“如果你把自己的小车让妹妹玩,她会很开心”。
父母的解释不仅让孩子明白道理,逐渐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感受,在类似情况中能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处境,更容易做出助人的行为,并激发孩子行动的动力。
建议3:让孩子阅读助人为乐的书籍
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质。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这些故事书籍,并与孩子一起阅读。然而,父母要注意,阅读只是一种手段,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故事中自己学会分享、谦让和互相帮助。在亲子阅读时,可以询问孩子对故事的理解,尤其是对于不太愿意助人的孩子,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,以更好地理解孩子不愿意助人的原因。这不仅增加了亲子互动,还为家长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提供了参考。
例如,有些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,可能是因为曾经借给同学的东西被摔坏了。此时,家长需要让孩子明白,被摔坏的东西可能是无意的,每次借给别人的东西都不会被损坏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下次借东西时提醒同学,这是我刚买的东西,请爱惜一点。通过这种互动,让孩子从故事中理解助人为乐是一种良好的品质,并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,成为乐于帮助他人的好孩子。
建议4:给孩子创造主动助人的机会
为培养孩子的助人品质,需要给孩子一些具体任务,让他们能够得到正面的反馈和收获。有了这样的经验,孩子才更容易主动去帮助别人。例如,父母下班回家,孩子可以主动问好,并帮忙备茶倒水;孩子可以主动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,如倒垃圾、提东西;当大人休息时,孩子要保持轻动作,不影响他人休息。当家里得到孩子的帮助时,家长也要给予积极的反馈,告诉孩子这样做是正确的。在家庭中培养相互帮助的习惯后,孩子会将其推广到周围的其他人。
此外,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,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。还可以寻找公益项目,整理并捐赠孩子不用的旧衣物、书籍等。如果有机会,可以鼓励孩子与贫困山区的孩子成为笔友。尽管这些只是小小的举动,但能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助人方法,并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是一件有意义且令人快乐的事情。
建议5:助人为乐也要适度
作为家长,我们希望孩子乐于助人。然而,在培养孩子这一品质时,也要引导孩子做“适当的助人行为”,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。近年来,偶有新闻报道,为了救溺水的人,救人者自己也溺水身亡,令人遗憾。因此,从培养孩子的助人品质开始,我们需要与孩子明确,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方式,不要因助人而不顾自身安全,不要逞强。
声明:本文转载自网络。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